哈囉,今天我們要繼續聊聊成長型思維的更多面向。如果你還沒讀過上集《要一直保持成長型思維?策略性選擇才是長久之道》,我很推薦你先閱讀,因為我在那篇詳細的介紹了,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的差異,也把3個你可能會有的迷思都給出了回應,並分享一個公式,能讓你有方法地判斷自己該如何策略性選擇保持哪種思維。
今天的內容是下集,有別於上集講的是關於「能力和天賦」上2種思維模式的差別,這集我會和你分享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和「努力」這回事的關聯性,以及我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成長型思維,並歸納出3個能讓你具體實踐成長型思維的方向。
PS. 這篇文章是我的Podcast 第6集的文字稿,如果你想用聽的,歡迎搜尋《來點氧氣》!
▎高/低度努力,哪種才是成長型思維
在我們知道成長型思維的好處之後,很多人包含我自己都會有一個針對現實面的疑問,那就是難道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嗎?有太多人很努力但還是一生平平地度過了,也沒能達成心中的理想或目標。
在上集我們有給出作者的回應,作者認為你可以保持成長型思維具備成長心態,但它並沒有告訴你改變的幅度能夠有多大,或是要花多少時間。延伸這一點,這集想來談一談「努力」這回事。
首先,我們一樣先做個小測驗,以下兩段內容,你覺得哪種描述更符合你的心境?
- 在爭取一件很想要的事情時,你最害怕的是自己不夠努力,你害怕你原本可以...但是你最後沒有盡力的感覺
- 在爭取一件很想要的事情時,你害怕的是,你已經用盡洪荒之力盡最大努力,但還是失敗,因此你沒有辦法為失敗找到藉口的情況,也不知道如何調整
你想好了嗎?你覺得哪一種比較符合你呢?
這兩段描述有一個明顯的差別,那就是關注的點是過程還是結果。第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擔心自己會不會原本能做到,但是卻是因為自己沒有盡力的情況,而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它比起害怕最終的結果,它更在意「過程」是否有付出努力。第二種是定型化思維,它在意的是努力之後的「結果」到底是成功或失敗。如果是失敗,就覺得沒有理由沒有藉口是徹徹底底的失敗,「結果」的成功或失敗,幾乎代表唯一的衡量指標。
當然,成長型思維的人,也會想在努力過後得到好的結果,如果盡力了仍然失敗,還是會大哭會難過,但是不會從此陷入人生絕望的狀態,不會覺得一次單一項目上的失敗,就是人生徹底的失敗。因此保持成長型思維的關鍵,是你知道最重要的是自己已經付出全力,而日子還是要過,也許能做的是系統化地去找到這次失敗可以調整的地方,未來依然還是有機會,或者先讓生活轉個彎,即便沒走捷徑,但是這段過程也值得珍惜。
另一方面,反觀抱持定型化思維的人,其實所謂「高度努力」、「過度努力」才是隱含的最大風險。因為太在意輸贏與結果,只要過程愈努力,好的結果會直接帶你飛帶你上天堂,但壞的結果反而會讓你感覺自己的人生從此昏天暗地,是不是在地獄從此無法翻身。這樣的思維卻忘了,許多時候能夠決定「結果」的變數,除了你的努力之外,有太多太多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也許在具有決定性結果的那天就是剛好感冒、評審委員湊巧認識和你一起競爭的那個人等等,有時是我們把自己的「努力」成分放大了,在潛意識裡不知不覺內建一個方程式「當我特別努力=這次應該會成功」。所以,很多時候努力很好,但如果在不知不覺中在內心隱約地把努力與好結果畫上等號,大概就是「過度努力」的徵兆。現在我想請你問問你自己,最近有沒有針對某一項想達成的目標,你是否在過程當中不知不覺中過度努力,於是落入了定型化思維所隱含的高風險呢?你可以想一下你現在閃過的那個念頭與答案,應該是最誠實是騙不了自己的。
▎過度努力,反而是一種逃避
雖然前面談到了成長型思維在乎過程更甚結果,但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愈在乎過程有沒有盡力,其實也有個風險是很容易因此而演變成過度努力。這讓我想到了心理師周慕姿在《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這本書中說到的觀點:其實「過度努力」,就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關於逃避,我在想,除了逃避那種不想讓別人失望的感覺,所以處處逼自己高標準以滿足別人的期待之外,另一種我有更深刻地感受是在於,過度努力也許是因為在逃避面對「現在的自己」。仔細想一想,你會不會容易關注未來大於關注現在,覺得未來可以做到更好,就等於現在的我還不夠好?而當自己有變得愈好,才會覺得這樣的我值得自己喜歡。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很有可能你會在每一刻都非常拼命,努力保持成長型思維的同時,即便看到了這些已經比過去的自己進步的軌跡,但卻因為害怕自己「不進則退」的狀態,才會變成過度努力覺得都不能喊停。如果你是這樣的狀況的話,我想提醒提醒你也提醒我自己的是,我們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價值,我們愛自己、被愛,以及愛別人,不應該只有愛上那個「更好」的版本你,我們愛自己,是因為你就是你。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是喜歡上現在每一個認真活在當下的自己,認真活著就像四季一樣,有春夏的綻放與衝刺,也會有秋冬的休息與能量積蓄。
▎我的GMAT考試失敗過程,讓我經歷2種思維的轉變
關於努力這回事,雖然知道要保持成長型思維,但因為我是一個有目標就會很努力的人,反而經常一沒留心,就會落入前面講到定型化思維,那種很容易因為高度努力而有著重大風險的狀況。
我想分享一段我非常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我在申請台大Global MBA時,準備GMAT的過程。GMAT是一個英文的檢定考試。這個經歷對我而言是一次從定型化思維到成長型思維的練習。
那時我提早辭職,為了考GMAT準備了好幾個月,每天都自動7點多就起床,讀到晚上11點要上床睡覺,完全按表操課,認真做時間管理,沒有一刻在鬆懈。它的滿分是800分,高標是700分,卻在第一次考完GMAT看到成績竟然只有500分多的分數,遠低於自己的模擬考與預期。收到成績單後整個人崩潰大哭,我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無法拿著第一次就考到GMAT 700分以上的分數,讓GMBA的評審覺得我是一個優異的學生,他們就不會想錄取我,於是我提早辭職甚至放棄工作來進修這件事,會不會讓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這個狀況其實讓我身邊的摯友都感到不可思議,因為GMAT這類型的考試,幾乎大家都是考了兩三次之後,才達到理想分數。我朋友看到這樣的狀況後對我說,她其實覺得很驚訝,因為我竟然會因為一次成績沒考好,就開始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永遠都考不上的感覺。但她也可以理解,也許是因為我過去在求學路上,許多時候是付出努力也有好的回報,因此也養成了我一旦有了目標,就會全力衝刺並期待好結果的習慣。所以第一次沒有考好,分數有落差,我才會這樣崩潰和難過。但是她們告訴我說:「你這一次沒考好,就只是第一次沒考好,不代表就不會上GMBA,之後還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MBA要找的也不全都是天才型的人,他們要培養的是未來的領導人,是要能經過任何大風大浪,都還持續往前走的未來CEO,可能才是他們更欣賞的人,別忘了你的故事其實還沒寫完呀!你現在難過之後,但之後還是很有機會申請上你最想要的GMBA。」
聽完之後,我開始反思,發現我好像犯了完美主義,也陷入過度努力的風險中,覺得自己特別的異常的努力,應該就會要有個好成績,甚至會想要一次就考到別人可能努力四五次之後才考到700分以上的超亮眼成績。這完全是定型化思維讓我在第一次失敗過後整個頹廢喪志,甚至覺得自己沒有未來。
之後我開始上網查,發現的確如朋友所說,MBA有些時候會欣賞這些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因此考GMAT考了很多次的人,因為這樣可以顯現他們的決心與毅力。所以在那個當下,我突然發現第一次沒考好的成績,似乎也不一定是個敗筆,我有機會讓這個故事繼續寫下去,甚至因為這個失敗的經驗能讓我在申請MBA的essay上變成脫穎而出的優勢。在那之後我又重新準備了GMAT考試,前後總共考了3次,儘管仍舊沒有考到理想中的700分高標,但很幸運的是,我最終甚至以「優先錄取」的方式進到台大Global MBA。
這個經驗讓我發現到,以申請MBA而言不會只有單看一個面向,因為一次考差的GMAT不會是我的全部故事,也不代表我整個人,如果把這樣成長型思維的想法應用到人生其他面向中,會發現也許一次的考試失利、工作不順,或感情挫敗,也都不會只是你人生單一面向,最重要的是要怎麼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往下寫,能夠在低潮與挫折中發現多少價值。而這個發現價值的能力,大概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具體體現吧!
▎挫敗低潮時如何保持成長型思維
最後從我考GMAT申請MBA的故事中,想和你分享3個當你因為失敗而感到挫折難過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具體實踐成長型思維的方向。
第一點──張開眼睛打開耳朵,會發現其他人正是這樣走過來的
可以試著去找找,是不是有人也和你一樣經歷了類似的失敗,可是他們卻走過來,現在也達到一個成功的狀態。透過看看別人相似經驗的過程,也許當下不一定會讓你感覺到有一個具體明確的解法,可是它會讓你知道,你現在經歷的狀況是非常正常的,失敗是可以被接受的,然後你不那麼孤單,有了同伴有了前輩,有了走在前面的人,就會讓你感覺到比較有力量,你會看到希望,會知道你現在面臨的狀況,不是一條死路,而是一條有人走過,雖然辛苦一點但爬得過去的路。
第二點──你的人生故事不會只有一種寫法,換個切角來寫一樣精采
以我考GMAT的故事而言,雖然自己想寫下的版本是「極優異的申請者,第一次就考到700分的高標,所以值得高分錄取MBA」,可是我最後考了一個差勁的分數,但是我的版本可以寫成「我是一個屢敗屢戰的申請者,從沒放棄過自己的目標持續努力著,這樣的決心與毅力值得欣賞值得錄取」。所以我想提醒你的是,說不定你現在走的不是走捷徑,這個小小的挫折或失敗,讓你沒辦法花最短的時間從A到B,你會繞路,但說不定這些繞路的過程,反而才是讓你與眾不同並讓人值得欣賞的原因。在感到絕望的時候,重新換個關注點,說不定會發現關鍵從來不是在於「是不是最厲害」,而是「跌倒了有沒有再站起來」。
第三點──在挫敗的時候,不用急著逼自己要實踐成長型思維
在我GMAT考試失利的時候,即便知道還有第二次、第三次考試,但難過挫折感就是這麼巨大,我就是會頹廢一個禮拜都沒辦法好好面對這個事情。但如果在那個當下,就要求自己在短時間內就要看開,或是立刻換上成長型思維,反而只會讓人陷入要變好又無法馬上變好的掙扎中裡,感到更痛苦也不知道要怎麼做。因此如果你在低潮或挫敗時,這時候反而可以和自己約定一段時間,例如一兩個星期,甚至久一點是一兩個月,說好在截止日期之前,可以隨心所欲好好放縱,想自暴自棄想盡情大哭崩潰,都沒有關係。但是在愈接近放縱的截止日期時,你會和自己承諾好要開始慢慢好起來,願意聽聽不同人的想法,從不同切角想想可以怎麼讓自己的篇章翻過去,新的故事繼續寫下去會有不同層次的精采。
▎總結
首先我和你說了關於努力,定型化思維的人在乎「結果」大於「過程」,他們容易忘了不只是努力,其實成敗的因素還摻雜各種可控與不可控的變數,因此對於定型心態的人,高度努力反而隱藏著重大風險。而成長型思維的人關注「過程」,覺得低度努力才有重大風險,怕的是自己原本可以盡力但是卻沒有盡力的遺憾。另外,有些過度努力,可能是為了要證明給別人看;有些過度努力,是為了證明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可是愛自己從來不是只愛未來版本的自己,愛自己是愛上每一個當下的你。
再來談了我考GMAT想申請MBA的過程,我的過度努力讓我落入定型化思維裡。但因為有那次的經驗,反而讓我開始留意到在挫折裡保持成長型心態的重要性,也發現了3個實踐成長型思維的方法。
第一個是要張開眼睛打開耳朵,去觀察看看與你經歷相似過程的人是如何走過來的,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也讓你知道你現在經歷的不是一條死路。第二點是你的人生故事不會只有一種寫法,換個切角也能一樣精采。最後一點,提醒你也提醒我自己的是,在挫敗的時候,不用急著逼自己要立刻就實踐成長型思維,反而可以設個期限,讓自己好好釋放與消化情緒之後,再慢慢轉換心態,因為經歷這兩種心態並轉換的過程,可能會讓你有更多體悟與養分,你可以帶著這些成長讓它支撐著你繼續往前邁進。
➤ 相關文章連結:
Claire
▎Life Coaching教練諮詢服務
- Coaching主題與領域
✦生涯探索與規劃
✦完美主義與拖延症
✦新習慣養成
✦性格探索與調整
✦感情/進修/生活各式面向 - 如果你對Life Coach的教練諮詢服務感到好奇,歡迎先了解過去與我做過諮詢的人的心得,並【私訊我的IG預約(@claireswishingtree)】以對我有更多了解。【點擊看其他人的諮詢心得】
- 如果你願意交換自己1個小時的耍廢時間來與我聊聊,這可能對你來說是一次有意識地掌握時間,還有可能讓你因此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