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致勝,成長型思維

最近閱讀了兩本很喜歡的書,分別是《心態致勝》與《給予》。這兩本書的共通點是用大量的真實案例,透過一則則的故事引導我們做心態轉變。《心態致勝》幫助我們辨認定型化思維與發展成長型思維,《給予》使我們反思自己偏向給予者、互利者、或者是索取者。

過程中我交替閱讀這兩本書,意外地有種1+1>2的加乘效果。當我發現自己可能是互利者或索取者時,成長型心態讓我相信我也能夠成為給予者,從自我懷疑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是最大的收穫。因此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分享書中讓我最有感觸的內容摘錄,以及我的反思。最後分享我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並練習成為給予者。

今天這篇文章,會先分享《心態致勝》的書摘,以及我的體悟與轉變。

《心態致勝》書摘:成長型思維vs.定型化思維

以下是我從書中整理出我認為2個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最關鍵的差異點,以及3個Q&A。這些是基石,是精華。書裡其他部分在談論成長型心態如何運用於運動界、企業界、人際關係、父母師長與教練,幫助不同領域的人達到成長與卓越。

關於能力:

  • 定型心態:不順利就沒興趣。一個人有能力就是有能力,沒有能力就是沒有能力
    • 天份:在學習新科目或新技能時,定型心態者若一開始就學得不錯,會覺得自己有天賦,值得繼續嘗試。但若發現一開始掌握不來,就會失去興趣,覺得無法證明自己的聰慧,不想學習
    • 優越感:相信素質固定不變的人迫切想要成功,成功時他們不只驕傲,可能還會心生優越感。但這背後隱藏著一個簡單的問題:「當你成功時,你是一個重要、有價值的人,那麼當你不成功時呢?
    • 完美主義:不能容忍錯誤、批評或挫敗。
  • 成長型心態:需要歷經時日,潛能才會在努力與訓練之下「發展」出來,爾後大幅盛開
    • 樂在其中:追求卓越,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非以此彰顯自己比別人優越
  • 我的體悟與反思

    反思1:愛迪生究竟是靠1分的天賦還是99分的努力

    對於「一個人有能力就是有能力,沒有能力就是沒有能力」這句話我很有感觸。尤其它讓我聯想起曾經有人和我說過「天才是一分的天賦,加上99分的努力,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背後的那個1分非常非常重要」,過去我並沒有去求證這件事,但這句話也默默烙印在我心裡。

    直到讀到成長型思維,以及作者在書到提到非常多運動界、企業界等的名人,例如麥可喬丹,許多人知道他的成就非凡,但不知道的是他其實不是一個天生好手,喬丹自己說道:「心理韌性和勇氣,比你可能具備的身體優勢還要強大,我總是這麼說,我也總是這麼相信。」,可惜的是,許多人不大相信,因為他們總是先看到他的完美體格,認為是這樣的先天條件使他成功。

    於是我才漸漸發現,如果我信了那1分非常非常重要這個觀點,也許我就真的容易在遇到困難時相信是自己沒有天份,畢竟太容易利用「沒有能力就是沒有能力」這個歸咎給上天的理由輕易放棄。在看完書的某一天,我去查了是否真的有這句話,參考了《每日頭條》的分析,發現愛迪生的文獻裡是這樣寫的:

    None of my inventions came by accident.I see a worthwhile need to be met and I make trial after trial until it comes.What it boils down to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我的發明沒有一項是來源於意外。當我看到一個有價值的需求等待被滿足時,我就一遍又一遍的做實驗直到成功。它可以歸結為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Genius is one per 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Accordingly,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天才不過是一個能完成他自己工作的聰明人而已。

    反思2:藝術能力是一種天賦嗎?

    除了前面提到的運動是否真的天賦占比很重要之外,關於藝術能力也是我認為有能力就是有能力的事。因為我每次畫畫總是只畫出個火柴人,我總是相信這是因為我沒有畫畫天份...但下面這張圖,讓我為之驚艷。這是作者提其他在閱讀《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時的內容,左邊是一群人在上短期繪畫課頭一天的自畫像,右邊的是「五天後」結束課程時的自畫像。看完大家的進步,讓我覺得我是不是也可以報名短期繪畫班了...(笑)

    成長型思維之於藝術

    有些人能在生活的自然過程中學會技巧,有些人是需要下功夫學習,如果你相信能力是固定的,相信每個人能力的極限在哪兒,是短期內就會被發現,那也許你就會真的只是塊璞玉,無法體驗到閃閃發光的那個時刻。

  • 電影《飛躍奇蹟》,是我認為成長型思維的最好體現
  • 關於能力與成長型思維,我想推薦一部很符合成長型思維精神的電影《飛躍奇蹟》,闡述英國跳台滑雪名將「飛鷹」 艾迪愛德華茲生平勇敢追求夢想的真實故事。這部片我非常喜歡,是因為主角真的非常不怎麼樣,似乎還有些靠蠻力苦幹就只想著自己喜歡滑雪。神奇的是,生命總會安排貴人給你,只要你不放棄,只要始終相信自己。

    關於努力

    但是相信那99分的努力接著延伸的問題就是:難道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嗎?有太多人很努力但還是一生平平。作者也針對這個疑問做闡釋,以下是我摘錄的精華。

  • 定型心態:高度努力隱藏重大風險
    • 努力但還是失敗,使你沒有任何失敗的藉口,這是定型心態者最害怕的事
    • 成果論,最在乎輸贏
  • 成長型心態:低度努力才有重大風險
    • 努力不等於一切,也不是所有努力都生而平等,但與其說出「我原本可以...」這句令人心碎的話,成長型心態者會選擇「我已經為自己最珍視的東西付出全力」
    • 許多成長型心態者甚至並未打算登頂,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努力以赴,最終達到優異境界。這很諷刺,因為登頂是定型心態者渴求的境界,卻是許多成長心態者達到的境界。
  • Q:一個人的一切都可以改變嗎?
    成長心態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發展的,但它並未告訴你可以做出多大的改變,或是改變需要花多少時間。成長心態也不認為一切可以改變的東西都應該改變,我們全都必須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尤其是那些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或他人的生活造成什麼傷害的不完美。

    Q:我可不可能是兩種兩種心態兼具呢?
    所有人都有兩種心態的成分。為了單純化,因此作者用簡單的二分法來討論。一個人也可能在不同領域展現不同心態,例如認為自己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但創造力是可以發展與成長的。

    Q:若我喜歡我的定型心態呢?若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與天賦是什麼,清楚自己的能耐,知道可以懷抱什麼期望,請問我為何要放棄這種心態?
    你也可以喜歡並保持你的定型心態。作者明說了,這本書主要在詳細探討這兩種心態,以及它們形成的世界,藉此告訴人們,可以有所選擇,可以選擇要生活在哪一種世界。

    定型心態令你覺得,你確實知道有關自身的不變真相。這種認知可能使你感到安心因為你不必嘗試其他領域──要是你覺得自己沒有才能的話。你會很有把握自己在某個領域會成功,因為你具有這方面的才能。

    不過,你必需知道這種心態的缺點:你可能會因為低估自己在其他領域的才能,因此喪失重要機會;或者,你也可能認為光靠自己的才能就能成功,結果損及你成功的可能性。

    具有成長心態,並不會迫使你去追求什麼,它只是告訴你,你可以發展你的技能,至於想不想這麼做,仍然取決於你。

    來做一則發人深省的小測驗吧

    最後有一則小測驗我非常喜歡,是整本書中我最印象深刻並有巨大收穫的一則故事,我真心推薦你花5分鐘測驗並閱讀作者的觀點。

    9歲的伊莉莎白正在參加它的首場體操比賽,她很適合體操,也很喜歡體操。出門前她很有自信能做好,甚至已經想過要把英德的獎牌掛在房間哪裡最理想。結果,第一場比賽項目伊莉莎白第一個出場,表現不錯,但在幾位其他女孩上場後,分數變化,她輸了。接著她在其他的項目表現也很好,但不夠好到勝出。傍晚,全部賽事結束後,她沒有贏得任何獎牌,難過極了。

    如果你是伊麗莎白的父母,你會和她說什麼?
    (A) 我認為妳是表現最好的一個
    (B) 妳被奪走了理當應得的獎牌
    (C) 體操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D) 妳有能力,下次一定能夠勝出
    (E) 妳的表現確實沒有資格勝出


    ---等你做完測驗在看答案---


    作者觀點建議答案為(E)

    (A) 你認為她是表現最好的一個:基本上並不真誠。她並不是表現最好的一個,你知道,她也知道。這句話沒有提供他如何復原或如何改進的處方。

    (B) 她被奪走了理當應得的獎牌:這是在追究他人,但問題其實在於他的表現,並非在於評審。你希望她在成長過程中養成把自己的不足歸咎於他人的習慣嗎?

    (C) 體操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就是在教她,當她沒有立即把一件事做好,就貶低這件事。你真的想傳達這種訊息嗎?

    (D) 她有能力,下次一定會成功:這可能是所有反應中最危險的一個。能力一定會自動地帶你達成目標嗎?伊麗莎白沒能在這次比賽中勝出,何以她就能對下次比賽中勝出?

    (E) 她的表現確實沒有資格勝出:在此情況下說這句話,似乎很殘忍,你當然不會這麼直接了當地說,但是,她那位成長心態的父親大致上就是這麼告訴她的。

    她的父親實際上是這麼說的:「伊麗莎白,我知道你的感覺,你抱持這麼高的希望,又做出妳的最佳表現,但未能勝出,妳當然會非常失望。但妳知道嗎?妳其實還沒到可以勝出的火候,有許多女孩訓練體操的時間比妳還長,遠比妳還努力。若這真的是妳很想做的事,那妳就必須非常努力去做。」

    他也讓伊麗莎白知道,若她純粹是為了趣味而練體操,那也沒關係;但若她想在競賽中優勝,那就需要做更多。

    基本上,他的父親不僅對她說實話,也教她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以及該如何做才能在未來成功。他很同情伊麗莎白的失望,但沒有給她虛偽的鼓勵,那只會導致她進一步失望。

    我的體悟與反思

    反思1:這則小測驗,我選了(D),卻改變了我與親人的關係

    原因是(E)似乎有些殘忍,而選(D)的出發點是想表達我們相信對方,知道她有能力。但我也深深理解這個「一定」會成功的說法,給人百般壓力。尤其我的親人總在我說想做新嘗試之後,對我說「你一定可以的!」,每一次聽到這句話,我都不知道要回答什麼,後來才發現,原來我在擔心,擔心「如果我沒做到呢?你是不是就會不愛我?我是不是就讓你失望了?因為我沒有照你說的,『一定會成功』」

    在看到這則小測驗之後,我分享給對方也請他選擇,然後藉機說出我的感受,說出我很害怕聽到「一定」,即便我知道他的出發點,以及這可能就是他的口頭禪。自此之後,這個煩惱不再出現,我終於說出我的感受,而對方也終於因為理解我而願意改變他鼓勵我的方式。

    反思2:意識到高度努力的風險,讓我與自己和解

    如同我在《20-40歲的你,別被這3種成長通病綁架》裡提到的一樣,多數人經常犯知識焦慮,為了學習而學習。我也經常是一個高度努力的人,從小就會覺得努力是我可以為自己做的,我沒有比別人有天份但是我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結果當努力但還是失敗時,真的慌亂,那個重重一擊經常是旁人難以理解,但我卻深陷泥淖爬不出來。

    我從來沒有想過高度努力竟然隱含重大風險,只是覺得不努力,不夠努力而遺憾是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因此當作者點出這個關於努力定性化思維者與成長型思維者的差異,我竟有種它是在提醒我:要學著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改變需要時間,需要努力,但的確也要接受不完美。

    於是我開始練習辨別自己是低度努力或高度努力,當高度努力卻失敗時,我會再去細分是否是因為「天時」,也許我正處於那個付出很多收穫很少的階段,也許到下個月後會好一些,也許我中度努力給自己喘口氣,也許我可調整成只要不是低度努力,就已經是成長,是降低風險。

    當你閱讀到這裡,關於努力與能力兩個面向,可以試著思考你偏向定型化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你能否嘗試相信自己能夠改變?

    寫著寫著,發現光是《心態致勝》一本書就有太多感觸,我需要沉澱一下,也許你也需要沉思一下。有關於《給予》一書的分享,我們下篇文章見????

    如果你好奇現在的我過得是怎麼樣的生活,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搜尋時間管理實踐者Claire (@claireswishingtree),裡面有著我的自律生活紀錄與心得,歡迎來信或是透過IG小盒子留言給我,和我分享的你的經驗或是疑問,我很樂意和你討論如何一起變得更好!

    Claire

    Life Coaching教練諮詢服務

    • 「生涯規劃與探索」&「完美主義與拖延症」2大領域
      這是我認為隱藏在時間管理與個人成長背後,這兩者是更深層與核心的議題,是我們該好好面對的自己的話題。
    • 如果你對Life Coach的教練諮詢服務感到好奇,歡迎先了解過去與我做過諮詢的人的心得【追蹤我的IG(@claireswishingtree)】以對我有更多了解。【點擊看其他人的諮詢心得】
    • 在試營運階段,於2021/10/01-11/30之間都是免費預約,如果你願意交換自己1個小時的耍廢時間來與我聊聊,這可能對你來說是一次有意識地掌握時間,還有可能讓你因此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