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

哈囉,今天要來聊聊我前陣子看完一本很喜歡的書《心態致勝》的內容。這本書的全名是《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作者是卡蘿·德威克,一位任職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的教授。這本書談到定型化思維與成長型思維的差別,以及如何把成長型心態運用在運動界、企業界、人際關係、父母師長與教練,用以幫助不同領域的人達到成長與卓越的表現。

這集節目,我會先和你分享什麼是定型化思惟,什麼是成長型思維。除此之外,也會分享大家對於這些思維會有的3個常見的迷思,以及我自己的心得與見解。

PS. 這篇文章是我的Podcast 第5集的文字稿,如果你想用聽的,歡迎搜尋《來點氧氣》

你是定型化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

在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做個小測驗。下面兩個描述,你覺得哪一種比較符合你?

  1. 做一件新的事時如果不順利就容易沒興趣。偏向相信一個人有能力就是有能力,若沒有能力就是沒有能力
  2. 學習一件新事物,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訓練與培養,潛能才會在努力與訓練之下「發展」出來,未來有機會因此大幅盛開

你想好了嗎?你覺得哪一種比較符合你呢?

第一種是由「先天能力」決定多數時候成敗的想法,偏向定型化思維多一些。這樣的人在學習新科目或新技能時,若一開始就學得不錯,會覺得自己有天賦,值得多花努力繼續嘗試學習。但若發現一開始掌握不來,就會失去興趣,覺得自己沒有天分,學習這項技能無法證明自己的聰慧,也許是自己不適合在這個領域發展,因此不想學習。另一方面,相信素質固定不變的人有點完美主義的傾向,比較不能容忍錯誤、批評,而且會容易迫切地想要看到成果,希望自己在學習後就盡快成功,成功時他們會對自己感到驕傲之外,可能還會心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還要厲害。

第二種是成長型心態,也就是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與訓練發展出來,因此也需要時間去培養、訓練,來達到好的成果。具備成長型心態的人比較容易樂在其中,因為他們不會一開始就追求成果,反而更看得到追求卓越的「過程」所帶來的價值。結果雖然重要,但結果好壞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否優秀,也不是將結果都用來彰顯自己比別人優越或是差勁,而是享受在過程中「打怪升級」的感覺更多一些。此外,也會偏向和「過去的自己」比較,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很多,發現已經做到許多之前做不到的事情,發現在這過程當中,儘管結果還沒到達大師級的等級,但已經有很棒有在進步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談到成長型思維的代表人物,我對作者以麥可喬丹─籃球之神的舉例印象深刻。作者提及儘管有很多人知道他的成就非凡名留青史,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其實不是一個天生好手,甚至在高中時他被校隊淘汰過,之後他最想要的兩家球隊也都沒有簽下他過。他只是一塊璞玉,一個喜歡籃球的男孩,沒有展現過人之姿,不是一個神童。但令人驚豔的是,在各種挫敗之後,他所具備的成長型思維,讓他能化悲憤為力量,讓他更加努力,並找到聰明且正確的練習方式,最終幫助他成為籃球之神。有一句話我覺得喬丹自己說的話我非常有感,而且和成長型思維密切相關。喬丹自己說道:「心理韌性和勇氣,比你可能具備的身體優勢還要強大,我總是這麼說,我也總是這麼相信。」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但作者提到很可惜的是,許多人不大相信,因為他們總是先看到籃球員的完美體格,認為是這樣的先天條件促使他成功,但沒有看到的是背後的努力以及日復一日的練習。

說到這裡,你應該對定型化思維與成長型思維有些理解,那麼你可以回想一下你最近在工作上、或是學新興趣,例如吉他、或是下廚等等,一開始的情況是如何?你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會覺得你的能力就是只能做到這樣,再多付出一些時間學習也進步非常有限,因此你就會想要放棄嗎?還是你會對自己說「這很難,但是有趣,也許我可以調整嘗試方法,尋求其他更專業的人或是朋友協助,再多花一些時間練習,可能會做出不一樣的成果。」

如果是有小孩的爸爸媽媽們在看這集內容,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觀察一下你的小孩,讓他們學新才藝時,小孩的反應如何,會不會遇到困難就說太難了自己做不到,不想學了。還是會把它視為一關關的挑戰,他們相信自己做得到,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和技巧練習,也願意在過程中一步步成長。

3個常見的迷思

讀到這裡,在你了解成長型思維與定型化思維之後,你是否會有一些疑問呢?我整理3個迷思以及作者的回應與你分享。

迷思1:相信成長型思維,就表示一個人的一切都可以改變嗎?
成長心態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發展的,但它並未告訴你可以做出多大的改變,或是改變需要花多少時間。成長心態也不認為一切可以改變的東西都應該改變,我們全都必須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完美,尤其是那些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或他人的生活造成什麼傷害的不完美。

迷思2:覺得自己有時是固定型思維,但有時又是成長型思維,那我到底是哪一種?
所有人都有兩種心態的成分,亦即我們全都混合了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我只是為了單純化,用簡單的二分法來討論這兩種心態。我可能以定型心態來看待我的藝術技巧,但認為我的智力是可以發展、成長的。或者我可能認為我的個性是固定不變的,但我的創造力是可以發展、成長的。我們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在一個特定領域的心態,將左右他在這個領域的表現。

迷思3:若我喜歡我的定型心態呢?若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與天賦是什麼,清楚自己的能耐,知道可以懷抱什麼期望,請問我為何要放棄這種心態?
你也可以喜歡並保持你的定型心態。作者明說了,這本書主要在詳細探討這兩種心態,以及它們形成的世界,藉此告訴人們,可以有所選擇,可以選擇要生活在哪一種世界。
定型心態會你覺得你知道自己的能耐在哪裡,知道有關自身的不變真相。這種認知可能使你感到安心,因為你不必嘗試其他領域──要是你覺得自己沒有才能的話。你會很有把握自己在某個領域會成功,因為你具有這方面的才能。
不過,你必須知道這種心態的缺點:你可能會因為低估自己在其他領域的才能,因此喪失重要機會;或者,你也可能認為光靠自己的才能就能成功,因此你就沒有那麼努力,或是努力一點點就好,這樣反而會損及你大放異彩或是成功的可能性。

「天分 x 興趣 x 必要性」,實踐什麼思維,都是選擇

有關這3個迷思,其實我對於作者的觀點是認同的。因為我相信這是大家是能夠自己選擇,要在什麼領域以成長型思維為主,什麼固定型思維就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其實固定型思維讓我覺得有些時候,不那麼努力也沒關係,因為我不會想在每個面向都因為成長型思維就要一直努力不能喊停。所以有兩種思維的方式就會幫助我判斷,我要怎麼在生命的不同領域排出優先順序,要怎麼樣在不同的領域以成長型思維或固定型思維看待。

另一方面,我會從「興趣」與「天分」,與「必要性」三個層面來綜合判斷,如果這些面向都有達到了,那麼在這個領域上,實踐成長型思維會特別有效果。

讓我舉個正面的例子,例如蔡依林會說自己是「地才」一樣,其實她在剛出道時是定位為唱跳歌手,但她其實完全沒有跳舞的「天分」,可是她選擇演藝人員作為她的職業,因此確實有「必要性」,加上她自己有「興趣」成為藝人。因此雖然沒有天分,但有必要性與興趣,讓她最終從完全不會跳舞到唱跳歌手,甚至是天后級的人物。這三個元素裡至少達到兩個,因此她仰賴成長型思維來達到巔峰。

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從小到大都沒有藝術天份,到現在也只會畫火柴人。但在沒有「天分」的情況下,繪畫這件事對我其實也沒什麼「必要性」,生活上接觸到的時刻不多,周遭朋友也不是都是懂術相關圈子的人,所以沒有必要性要把繪畫的技巧提升,加上我也對這個領域沒有「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覺得自己保持固定型思維,覺得自己的畫畫天分與能力就到這裡,其實我還滿能接受這個現況的。

但如果有天我突然開始產生興趣,想去報名上繪畫班,我是相信我的能力可以從目前「幼幼班」的程度,進步到至少是畫得出像樣的五官,而不是火柴人。因此雖然在藝術領域上,我知道我是可以成長的,當然也許不是成長到能夠賣畫為生或是讓人驚豔大師級的程度,因為那肯定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但我知道如果我願意去學習,我肯定能學到一些技巧,讓比現在只是火柴人的程度再好一點。只是要不要做,對我來講現在沒有必要性也沒有興趣,因此我就選擇讓自己保持在固定型思維。

因此作者提到很大一部份,關於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她著重在有沒有天分上,從我的觀點認為也許可以再加上兩個元素,思考有沒有興趣與必要性,來做一個判斷,幫助自己思考在什麼領域保持什麼樣的思維會是最舒服,或是在哪種領域實踐成長型思維,來幫助自己思考,幫助發現自己進步的軌跡,就因此更有機會達到理想中的目標。

透過「天分 x 興趣 x 必要性」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用有邏輯的方式判斷,你會更知道自己要如何做選擇。

總結

首先我和你說了成長型思維與定型化思維的差別。如果是擁有「定型心態」的人,容易急於追求證明自我,或是將所有成果都二分為成功或失敗。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是樂觀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質,將個人先天上的能力或基本素質視為起點,因為你相信你可以藉由努力、累積經驗和他人的幫助來進行改變與成長。

再來談了3個迷思並給出作者回應。作者想讓你知道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兩種思維模式,也有可能在不同領域會運用不同的心態與想法,但這些都是你可以自己選擇的。如果你選擇抱持固定型思維,其實也是很OK沒有問題的,只是要提醒你可能會有個小缺點,就是你有可能低估自己的才能而錯失一些很好的發展機會。如果你是擁有成長心態,也不會迫使你去追求什麼樣的發展,它只是告訴你,你可以發展你的技能,至於想不想這麼做?有沒有時間這麼做?是不是該在此刻這麼做?這些仍取決於你。

最後針對要怎麼判斷在什麼領域要使用那一種心態,我提供了一種邏輯化的思考方式,讓你從三個面向來評估。這三個面向分別是「天分 X 興趣 X 必要性」,如果愈多面向有達到,此時實踐成長型思維效果愈好,但如果沒有天分、沒有興趣也沒這個必要性,那麼也不用強迫自己在那個領域一定要不停成長學習,不能休息。

分享到這裡,如果你能夠透過自己經常性的反思復盤,或是遇到對的人生導師、生活教練引導,你也可以在生活中慢慢發展成長型思維的人。像我在Life Coaching的過程,就經常會協助來找我的人,幫助他們放下過去的思考方式。有些人是非1即0、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當他們漸漸發現有新的可能性,或是看到自己過去成長的軌跡時,那個時候,痛苦就會不見。當我們試著練習從根本、從內在、以及從你的潛意識與心理層面開始轉變思維方式,一件事的「結果」如何雖然重要,但「過程」與「初衷」才是你真正生命成長的痕跡,是陪伴你繼續成長的重要養分與蛻變來源。

➤ 相關文章連結(還有下集哦):

Claire

Life Coaching教練諮詢服務

  • Coaching主題與領域
    ✦生涯探索與規劃
    ✦完美主義與拖延症
    ✦新習慣養成
    ✦性格探索與調整
    ✦感情/進修/生活各式面向
  • 如果你對Life Coach的教練諮詢服務感到好奇,歡迎先了解過去與我做過諮詢的人的心得【私訊我的IG預約(@claireswishingtree)】以對我有更多了解。【點擊看其他人的諮詢心得】
  • 如果你願意交換自己1個小時的耍廢時間來與我聊聊,這可能對你來說是一次有意識地掌握時間,還有可能讓你因此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