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施比受更有福」的觀點經常是老調重彈,但我喜歡《給予》這本書是因為首先把人分成三種類型:給予者、索取者,以及互利者。第一步就先讓我反思自己多半傾向哪種類型。再來是作者雖然推崇給予,但也點出身為給予者會遇到的困境,以及如何調適的方法。閱讀過程中,我會抱持著帶著問題找答案的心態,把它當成工具書來學習。

以下摘錄幾個讓我特別有感,打破迷思的看法以及建議。(文末有附上TED影片,以及測驗給予商數的連結)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書摘:
給予者vs.索取者vs.互利者

以下是我從書中整理出我認為2個定型心態與成長型心態最關鍵的差異點,以及3個Q&A。這些是基石,是精華。書裡其他部分在談論成長型心態如何運用於運動界、企業界、人際關係、父母師長與教練,幫助不同領域的人達到成長與卓越。

關於分辨人才

  • 互利者看到潛力股的指標後才行動,往往錯失良機
  • 給予者覺得「人人都是潛力股」,能夠抵抗「先找出人才」的誘惑,進而專注於鼓勵大家,因此造就許多人們以為的天才,許多天才只是找到興趣,然後刻意練習。

關於自尊心

  • 索取者會為了自尊不接受他人批評而在投資失誤時加碼,以為這就是對自己負責
  • 給予者想著的是如何對他人及組織更好,所以他們願意承受短期的自尊及聲譽受損,只為了做出有利長期的決策。

關於人際溝通

  • 索取者認為請求建議無疑承認自己沒有答案,他們怕這樣會顯出自己無能的模樣
  • 互利者鮮少尋求建議,因為他們怕欠下人情
  • 給予者並不在意露出自己較弱的一面,給予者請求建議是因為他們真心想跟別人學習

如何成為一個不怕倦怠的給予者

作者將給予者又再分成兩種類型:無私奉獻的給予者、利人利己的給予者

  • 無私奉獻的給予者
    • 全然無私的奉獻是一種病態的利他主義。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態度,過於專注在他人身上,損害了自己的需求
    • 經常犧牲自己的福祉來幫忙別人,因而讓自己陷入倦怠的危機之中,然後失去自己。
    • 在付出的同時,缺乏能夠真正感受到給予對象與自己生活與熱情的連結
    • 無私奉獻者鮮少求助,因為他們會覺得「接受別人協助不大自在」。無私奉獻者總想當伸出援手的那方,因此不願意給別人造成負擔或不便
  • 利人利己的給予者
    • 給予時產生倦怠,其實並不是因為付出太多,儘管看似違背直覺,然而付出越多,影響力就越大,這反而是幫助給予者避免倦怠的一項因素
    • 一百小時原則:志願服務每年做100~800個小時的快樂程度及生活滿意度是最佳的狀態,而1年100小時換算下來每週不超過2個鐘頭
    • 塊狀給予>點狀給予:作者透過實驗證明,把助人的事情集中在一整天完成(塊狀給予),所感受到的快樂,大過於每天只做一件小事的日行一善(點狀給予)
    • 了解保護自身福祉的重要:在瀕臨倦怠時會主動求助與支持,來提振自己的幹勁及情緒
    • 學會真誠度篩選:有一種索取者是表面討人喜歡,暗地卻處處占人便宜。給予者要練習「寬容版以牙還牙」,彈性調整自己「互利」與「給予」的策略

如何和給予型的人溝通

給予者很可能在乎他人或團體勝過於自己,此時我們能做的,是引導他們從「替自己爭取權益,轉變為替別人爭取權益」。

我很喜歡作者提出的一個實驗例子:女性或給予者經常不好意思談薪水,但實驗結果出來,卻發現只要改變一個做法,也就是請女主管扮演在替他們提攜的員工爭取權益,而非談薪水的本人,如此一來,她們不會因此設定更高的目標,但卻會努力為別人爭取到心中理想的數字。

我的體悟與反思

體悟1:樂於回應別人,卻因為不斷在回應,反而從產出面、心靈面等影響到自己

看完《給予》就讓人想起過去仍是個辦公室女孩的情況,職場上特別會有經常在請別人幫忙的同事,時不時默默飄過來請你幫個忙,有時是5分鐘的小事,有時是當下5分鐘,事後50分鐘的麻煩事。偶爾協助倒還好,但經常不斷地回應別人的需求,莫名被呼來喚去的狀況下,落得還得自己加班做事,影響產出與情緒。

因此我對於「塊狀給予」竟然是個能夠減緩給予者倦怠的方法,以及學會「寬容版以牙還牙」特別有感,原來當個能夠持續的給予者是有原則與技巧的,甚至這些方法都是實驗證明有效的。

愛別人的同時,也要愛自己;利他的同時,也是利己,才是雙贏。

體悟2:學會和身邊的給予者溝通

我身邊有位非常親近形同家人的摯友,他是標準的給予者以及巨蟹座(?!),個性隨和很重朋友,凡事以他人為優先考量,出門會帶好幾顆行動電源,就怕別人臨時需要。當他在轉職的過程中,對於談薪水也始終不好意思。因此我就真的嘗試了作者提供的方法,就是提醒他說:你今天談的薪水也不是只為了自己,別忘了你的家人還要倚靠你,你爭取更好的薪資也是在為他們謀福利,若你處處不好意思,這樣等於是在傷害家人。就這樣好多歹說嘗試著讓他轉移目標,把自己想成是中間人,家人的利益等同於他自己的利益。結果,最終他談到一個比預期好的薪水,然後整個人變得有自信也沒有因此感到罪惡!!!

體悟3:我有能力撕掉自己互利者的標籤,練習成為一個「利人利己型的給予者」

看完《心態致勝》談的成長型思維,第一個想到的練習就是我雖然透過測驗以及自己的經驗反思,過去的我比較偏向互利者,總是害怕吃虧或是太講求公平性。但此刻的我是有選擇也有能力將標籤撕掉,然後練習成為一個「利人利己型的給予者」這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思維轉變,也許每個人先天上會偏向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其中一種,但我們不必然一輩子就必須認定自己是這樣的人,反而能夠透過書中的方法,以及作者提出的小練習們,讓自己開始體會助人的快樂。

自從成長型思維與利人利己的給予這兩個觀念植入我的腦海之後,我發現自己遇到事情時,相較以往會停下來思考:如果可以當個給予者,我會怎麼做?如同現在在經營的克萊兒的生命許願樹,許多時候都是在提醒自己給予之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像是教練諮詢服務的推出,原本很擔心自己會不會明明想要助人,卻因為收費而像個想要賺錢的商人,但轉換思維之後,我不必是個全然無私奉獻的人,反而提供諮詢服務也合理收費,這樣利人利己的做法更能創造源源不絕的能量,透過正向循環幫助更多人。

最後想用作者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總結:成功的給予者總能保持彈性,因為最危險的是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僵化只固守一種互動模式。當我們愈來愈趨向給予者以後,又或者你天生就樂於給予,此時更要謹記,在作者訪問的百種人之中,他發現社會上成就最低落的一群人是給予者,然而擁有最非凡與傑出成就的人,也是給予者。

因此,能成功不一定得踩在別人頭上,但絕對也不能讓自己的頭被別人踩上!

PS. 如果你還沒閱讀過《5星推薦《心態致勝》:關於努力與能力,你是成長型思維還是定型化思維?》這篇文章,我建議可以搭配的書評與體悟一起閱讀,會有種1+1>2的效果。

相關連結

如果你好奇現在的我過得是怎麼樣的生活,歡迎追蹤我的instagram,搜尋時間管理實踐者Claire (@claireswishingtree),裡面有著我的自律生活紀錄與心得,歡迎來信或是透過IG小盒子留言給我,和我分享的你的經驗或是疑問,我很樂意和你討論如何一起變得更好!

Claire

Life Coaching教練諮詢服務

  • 「生涯規劃與個人探索」&「完美主義與拖延症」2大領域
    這是我認為隱藏在時間管理與個人成長背後,這兩者是更深層與核心的議題,是我們該好好面對的自己的話題。
  • 如果你對Life Coach的教練諮詢服務感到好奇,歡迎先了解過去與我做過諮詢的人的心得【追蹤我的IG(@claireswishingtree)】以對我有更多了解。【點擊看其他人的諮詢心得】
  • 在試營運階段,於2021/10/01-11/30之間都是免費預約,如果你願意交換自己1個小時的耍廢時間來與我聊聊,這可能對你來說是一次有意識地掌握時間,還有可能讓你因此有所轉變:)